文化园地

首页/ 企业文化/ 文化园地/ 难忘父亲那黄色的地质背包

企业文化

难忘父亲那黄色的地质背包

发布时间:2023年01月18日作者:工会关注度:118

武汉市青山区“青图 青山上”图书馆开业了,我和女友去新馆体会书香文化,沉浸在童年记忆忆中的三味书屋、文献典藏阅览室、视障阅读区、数字媒体互动体验区后,意外发现在书屋一角还放置了一个地质帐篷和一个地质包,熟悉的场景和物品,勾起我一幕幕关于地质背包的回忆。

今年是中南局建局70周年,我在冶金地质工作也有34年了,父母亲早已退休,一家三代人在冶金地质行业从事平凡的地质工作。时间匆匆,转眼年过半百,感慨良多。我经历了地勘队伍的兴旺、低谷,见证了地质行业的严寒和暖春,对行业有很深的感情,尤其对从事野外工作的老一辈地质工作者钦佩不已,他们为了寻找祖国的宝藏,为了理想和事业,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

我的父亲退休已经十多年了,是一名野外地质工作者。1964年他从桂林冶金地质专科学校地球物理专业毕业,分配到中南冶金地质局604队物探分队工作。28个春秋深耕野外,足迹遍布湖北省14个县市。

儿时记忆中的父亲,印象很模糊。黝黑的脸庞,中等的个头,夹杂着广东口音的普通话,每次回家都是来去匆匆。记得每年只能见到他一次,每次回家就见他身穿洗得发白的工作服,脚穿登山鞋,肩背黄色地质背包,里面装着他的学习资料、笔记、给我们带的粮食,还有给我买的一些关于自然科学的读物《海洋世界》、《石油的一家》、《十万个为什么》等,可能是希望我将来也成为一名工程师吧。

“远看像要饭的,近看是勘探员”,这用来形容野外地质勘探员的话,对于父亲来说,早已经习以为常。作为一名地质工程师,从1964年参加工作开始,每年只有7天的时间能够在家,其余的时间全部用来在荒无人烟的深山中寻找各种矿藏。伴随着28年的风吹日晒,他积攒了一身过硬的勘探本领,对待工作一丝不苟,认真负责。多年来,他埋头于工作中,由于出色的工作业绩,屡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青春“羡慕”立志     毕生无悔奉献

“那时候小,也不太懂那些地质员具体是干什么,就是看着那些年轻人拿着工具在山里转悠,时不时的唱着歌,感觉他们的工作很洒脱!”提及当初的选择,父亲也慢悠悠地打开了他话匣子——“小时候,在老家那曾驻扎着一支地勘队伍,从记事起,看到的就是背着行囊四处转悠的地质队员。有些年轻的,经常在山谷里敞开嗓子唱几句歌,让人听着感觉心里很舒坦。”父亲说,那时地质队每周雷打不动的村头电影更是让他记忆犹新,模仿地质员敲打岩石也成了他儿时最大的乐趣。因为儿时的这份“羡慕”,加上当时家境不好,兄弟姊妹多,报考地质专业不需要缴什么学费,报考学校,父亲毅然决然地报考了桂林冶金地质专科学校物探专业,成为镇里走出的第一个大学生。

大学期间,电影中李四光先生在雨帘中采集岩土样本的画面深深刻在了父亲的脑海。“我愿成为一名地质工程师,把一生都献给岩土,要像李四光先生一样扎根野外,矢志不渝。”此时的父亲满怀壮志,“当一名地质工程师”成了他和很多同学努力的目标。只是如今,好多当年的同窗离开了所学的专业,能始终坚守在地质野外的更是寥寥无几,对此,常年风餐露宿的父亲却无比坚毅:“我对得起所学的专业,走了自己想走的路,实现了最初的理想,虽然这一行如此的艰辛,作为一名地质工程师,心中没有遗憾了”。

 

身穿地质服     抵挡严寒酷暑

父亲常常给我讲:对于地质技术人员,野外工作没有工作服还真不行,确实起劳动保护作用。野外作业,清晨出工,日落而归,日平均走路在20至40里。其间要跑路线区域,找露头断层,搞观测记载;对于重要的地质现象、线索和苗头还要跟踪追索、描述记录、拍摄取样。穿上工作服攀峭壁,不会被岩壁孤石擦伤;钻林子,不怕树杈枝丫刮;穿草丛,不怕荆棘芒草刺;进探洞,不会被蚊虫、黑蠓甚至老蛇直接叮咬。走累了随地坐不怕脏。还有两大优点:夏天,劳动布既透点水也透点气,穿在身上虽然热,无非被汗水湿透、又被高温蒸干,留下一道道白色的汗渍而已。冬天,厚衣服不好洗,可工作服好摆弄,扔到木桶里泡两天,加点洗衣粉,再用清冽的溪水一濯二踩,既干净又快干。一个地质项目有时要历时几个月,大部分在春夏这个时段,顶春寒、淋梅雨,冒酷暑、晒烈日,爬山林、涉溪河,全靠工作服抵挡,搞地质的人,没有人会忘记工作服这个“宝”。

 

脚穿登山鞋   踏遍万水千山

父亲说:地质工作与众不同的鲜明特点在于它的实践性和探索性。这就要求地质队员,再高的山、再深的谷、再险的岩、再陡的坡都要攀上去,亲身亲历,看个究竟。还要亲自搜集地质痕迹、地质露头、地质现象,以及矿样、岩样、水样,回来以后再仔细研究、分析、探索。说通俗点:没有看到、没有摸到、没有采到,就没有发言权。所以,野外作业是地质队员最主要的事情。

“野外作业做什么?就是走路。行走,是我们的职业;行走,是我们的工作;行走,是我们的生活。每天起码要走几个小时、几十里路吧,不走不行”。激励我们攀登的有伟人的诗句:“风景这边独好”,“无限风光在险峰”,“不到长城非好汉”,“踏遍青山人未老”。既然地质队员经年累月要与大山为伍,与岩石为伴;要攀爬陡峭的群山,穿过茂密的丛林,跨越湍急的河流;还要提防脚下的毒蛇,意外的事故,那末,保护双脚就是头等大事了。

记得小时候,父亲回家就是穿着翻毛地质登山牛皮鞋。土黄色、大圆头,翻毛、高帮,厚胶底,一般用明线缝合。沉重、厚大、笨拙,长期磨穿而无法洗刷、发亮带垢,外观粗犷、略显土气。

父亲笑呵呵地说:“上山作业时,因为登山鞋有厚实的鞋底,耐扎,防滑,攀登中轻易不会滑倒、跌跤。走长路、碎石路时,鞋底的刚性和硬度可以减少弯曲,保护脚掌不会过度疲劳。高帮能让脚踝不会左右摇摆,不致于崴脚。大包头能保护你的脚趾,不致于踢伤。背负沉重的地质包时,登山鞋的抓地性能,给你脚踏实地的感觉。穿行在崇山峻岭、密林草丛中,防止被毒蛇咬伤”。

登山鞋,伴随父亲等老一辈地质工作者踏遍万水千山,找寻祖国的矿藏。

 

肩背地质背包   攀援崇山峻岭

“地质人野外驻地,是农村生产队派住的,有空闲猪圈、牛栏、生产队空置房、校舍或库房,不吝自择”。父亲常常给我讲,“工作驻地人多,女同志偏多时,就自带木板房。热天板房不通风,闷热像蒸笼”。

一天走几十里,肩背着黄色的地质挂包,里面装着几十斤重的仪器设备、工具、记录本,气喘吁吁,走久了,就从山上摘根棍棒杵着。逢山爬山,遇水涉水,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衣服布满盐晕,一圈又一圈。鞋子湿透,山上满是刺笼,衣裳刮破,满是毛刺。为完成定额任务,勇往直前,大伙儿不吭一声苦。

有时任务重,作业强度大,日平均路程在20至40里左右,全部步行,边走边干;午餐经常是在背包里放一壶水、几个干馒头,一点咸菜。中午烈日当空,背的一壶水喝干了,就喝山上的地表水,有时口渴难忍,就是见到微生物幼虫涌动也顾不上要喝。地质工作必须长年累月地爬山涉水、野外作业、餐风沐雨,所用的工具是最原始、最简单的地质“三件宝”:地质锤、罗盘和放大镜。作业的方式是简单的重复,枯燥无味:每天清晨出工后,要按路线、方格、区域逐个做过去,最终形成地毯式扫过一遍,确保无漏;测绘中要找基岩露头,定点观测、记录描述,还要拍摄、记载、取岩样;对一些重要地质现象、线索及苗头必须跟踪追索。

返程的背包里增加了岩样、水样、标本等,颇为沉重。长期艰苦的野外作业,导致很多地质人患了关节炎和胃溃疡,父亲的双脚如今也常常疼痛,步行有时都困难。这种职业病,也正是地质工作艰辛与代价的体现。地质背包伴随着父亲等地质人一生的地质生涯。

 

解决理发洗澡     丰富野外生活

有一次,与父亲闲聊,谈着谈着,我突然问他:你们搞地质的,东奔西跑,理发洗澡怎么办?总不能专门理个发跑到县城去吧?何况有的县城虽有理发店也没有澡堂呀。他笑了,回答道:理发洗澡,自己解决。

先说理发。地质组流动性大,而且分散,学理发是“入伍”第一课,是必修课。所以地质组一是“人人会理,各有所长”,二是全队有义务理发店。一般都会理“寸短平”和“小分头”。组内你替我理、我为你剪,洗头刮脸,自己打点,十几分钟解决问题。

钻机的工人相对稳定、集中一些,一个工地一般有一、二台钻机。每一部钻机有3个钻工班,外加修配工、电工、钳工等,合起来十几个人。每部钻机都有会理发的人,虽然少一些,但技术精,式样多,刮刀使得娴熟。也有讲究一点的人,愿意跑到地质组去叫自己属意的“师傅”理,那就来去自由了。

再说洗澡。在一个工地上由几部钻机承担钻探任务时,要分散在不同山头,日夜不停、通宵达旦,同时作业、三班转。在钻塔与队部、钻塔与地质组,钻塔与钻塔之间靠拉电话线、安装总机实施联络。这样,就得自己发电、自拉电话。自己发电最大的好处还在于可以利用循环热水洗澡。不过,要动手搭一间洗澡棚房,拿一个塑料桶,用毛巾沾水往身上淋。

地质组如果单独活动、单独住,离开了钻机集中的宿营地,比如跑路线、跑库区、跑隧洞、跑厂区,就无法自己发电洗澡了。即使途中跑得满头大汗、浑身臭酸,也只能忍耐。实在熬不过,就自己想办法拾柴火烧水,小桶小盆装满,找个僻静角落,不能冲也要“干洗”,擦洗一番。不过也有幸运的地方,比如到鄂西,客家人不但热情待客,还很讲究卫生。人刚进门坐定,一会儿功夫,主人就打来一木桶热水,让你关在小房间里洗尘祛乏。等大伙儿都洗完澡,上桌沏茶吃饭,配上鲜蔬水酒,真是“宾至如归”。此时此刻,回到家的感觉从心底油然而生。

父亲在野外工作很辛苦,但也不忘业务练习书法,写点小诗歌。有时住在学校宿舍,学校有简易的篮球场或水泥乒乓球台,他会邀上几位球员打打篮球和乒乓球,丰富下枯燥艰辛的地质生活,这也是一种革命乐观主义吧。

父亲参加了大冶铁矿补勘的物探及外围普查、灵乡铁矿本区及外围、大别山的罗田、英山、浠水的普查;黄梅马鞍山、马尾山铁矿(中型)、红安萤石矿、圻春蛇纹石矿的物探;黄陂团山沟铁锰矿、大悟铜矿、广济县刘元铜矿详查,尤其是参与了鸡笼山大型金矿的详查的物探,给国家提交了金矿储量21.63吨。他们在建国初期、建设时代中期找到了国家急缺的矿产资源,为国家的建设填补了空白,奠定了基础。正是有了这些老一辈地质工作者的艰辛付出和无私奉献,才有了今天的繁荣与和平。


传承优良传统   再创光荣与辉煌

“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的歌声。每当听到这首歌,心中总会升起无名的触动,眼前就会浮现地质人穿着工作服、背着黄色的背包、脚着登山鞋,攀援在崇山峻岭间,穿行在大河峡谷中的画面。它真实地描绘了地质队员的生活、工作与环境,抒发了他们的情怀、意志和执著的追求,激励了几代地质工作者为祖国的建设而光荣献身。

当我们坐在自己温馨的家中看着电视节目的时候;当我们在温软舒适的床上进入梦乡的时候;当我们坐在现代化的办公室里工作的时候,勘探队员一定是24小时在荒郊野外辛勤忙碌!我不禁感叹,如果没有这些日夜无私奉献的勘探勇士们的血汗,没有钻塔里那日夜不停的隆隆的机器轰鸣声,没有这些勘探人的精神付出,就不会有我们地质队的荣耀;没有那些在荒无人烟、蚊虫叮咬的矿野里的奔波的地质人,没有那些远离亲人身处异国他乡的地质人,没有那些在炎炎夏日、在冰天雪地里的挥汗如雨的地质人,就不会有我们地质事业的光荣与辉煌!

地质人付出了血汗甚至生命,换来了地质事业的繁荣昌盛。作为新一代的地质人,我们要向前辈们学习,继承他们优秀的品质,传承和弘扬“三光荣”精神。用我们的双手开拓出地质事业新的未来,用我们的双脚踏遍这个富饶的大地,让地质之花开遍高山大海,让地质事业再次迈向新的辉煌!


版权所有:中南冶勘资源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地址:武汉市硚口区古田二路汇丰企业总部汇信(7号)楼B座5楼      电话:027-65665668

鄂ICP备19022322号-2